如果概括“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我认为无外乎在阐释三个问题:
一、 古典文化在国家的未来的地位
怀特海说:“不是由它给一个优秀的学者带来的乐趣所决定的,也不是为学者的业余爱好而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来决定的。以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为主要基础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快乐和品质的锤炼。” 古典文化在国家的未来地位,不言而喻。
二、 通过过去和现在古典文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形式
作对比,来说明古典文化所面临的危险。怀特海说“过去,古典文化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占有绝对优势,所有的学生在他们的整个校园生活中,都沉湎于古典文化中;在大学里,只有对于数学的严密训练,才能对古典文化所占据的统治地位形成一定的挑战,所以就出现了三种状态:
(1)仅仅出于教学的需要,就产生了对古典文化学者的大量需求;
(2)在学术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弥漫着古典主义的气息,古典文化的造诣成了能力的代名词;
(3)任何一个有望在这方面有点发展的孩子,都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培养自己在古典文化方面的兴趣。
而如今,现在的学校有很多的学科,每一个部分都是一门学问,每一门学问的专业还需要一门或几门学科作为其专门技能的基础,即使所有孩子都适合接受古典文化的教育,也完全不可能保持“把古典文化学者所接受的充分训练作为掌握其他学科的必要条件。”
他还说:“将来18岁离校的学生,90%将不再会去阅读原版的古典著作。那些更早离开学校的学生,百分比估计将会从90%上升到99%。所以他呼吁中学的校长开设古典文学课程。来强调自己的预言:三十年内,不管愿意与否,那些伟大的公立学校都将不得不跟着出牌。”
三、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怀特海用自己公开讨论的经历来说明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来自科学学科的三位代表极力强调古典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他们推崇古典文化应该作为科学家学习的基础学科。
怀特海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是对思维活动最直接的刺激,他们理解力的启蒙都是从简单的英语语法到法语,从法语到拉丁语,其间穿插着几何学和代数学的内容。文中怀特海一直在强调建议家长:应该尽早地让孩子开始学习法语。在不受英语和法语在词汇及词义上区别的干扰。获得操纵和理解简单法语句子的能力。语感形成了,潜意识里对语言作为一种有确定结构的工具的鉴赏力。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开始学习拉丁语才是对智力发展最好的促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明白怀特海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要学习法语,拉丁语。然后我查阅资料明白:当今世界拉丁语早已不再被任何一个国家所日常使用,这个看似已经“死去”的语言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和欧洲文明与世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民族独立运动,古典拉丁语在这些运动中逐渐分化为不同的方言,而后发展成为不同的语言。而英语、法语和拉丁语,就像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个顶点,英语和法语,体现了两种主要的现代智力形成的不同表达方式。它们和第三个顶点——拉丁语的联系,体现了从过去地中海文明衍生而来的选择过程。拉丁语有一个主题——罗马——罗马是欧洲的母亲——伟大的巴比伦,就欧洲文明而言,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就是理解罗马精神和罗马帝国的活动。读完,我终于明白怀特海用一万零四百七十个字来阐述这个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落脚点就在于三个词:历史、文明、精神,这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这就回归到本章的开头一段的最后一句:以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为主要基础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快乐和品质的锤炼,已经为几个世纪以来的经验所证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他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而文中:以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为主要基础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快乐和品质的锤炼,已经为几个世纪以来的经验所证明。在我们国家的经典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比如《易经》他是群经之始,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它是一部伏羲、周文王、周公及孔子三世圣人所完成的,它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圣人多,所以它广大经纬,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类,他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孔子说:人人弘道,非道弘人,意思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而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道”为体,之广之大,言语不可说尽,人、物皆为其 “用”,是道的外在体现,一落到“用”上,就是“小”了。所以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在讲解《易经》时说:“伏羲看天、看地、看自己,进行思考,用符号创造了八卦它,”周文王创造了64卦,在这里数字会说话,然后孔子给我们的实意,我们在听加强记忆的那场讲座时,看到第二位老师在说出任何一位名人的生卒年,及性格、作为时,其实他不仅仅是掌握了记忆的方法,还有就是对周易的研究。我也是听了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曾教授的我们的手的指节总共是28节,它代表28个星宿。所以那些懂得《易经》的人在解决问题时就会用大拇指点指节在计算。这就是历经七千多年经过三世圣人所留下的经典。它不只是占卜,其中揭示自然奥秘是主体, 所以《易经》是哲学中的哲学,是谋略中的谋略。
再说四书之首《大学》“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太平。”意思就是掌握了事物的原理,然后后才能认识明确,有了明确的认识,然后才能意念真诚,然后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才能修养品性,品性得到了修养然后才能治理家族,治理好家族,才能治理邦国,邦国得到了治理,然后才能天下太平。其实就是,掌握了事物的原理,用充分的知识很理性指导你的情绪,指导的感情,这就是自律。只有这样才有下面一系列的规律:至、诚、正、修、齐、治、平。后面不再举例,记得周校长学习回来,建议大家读《论语》,《论语》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 “四书”中的《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而是留下来的遗书,《中庸》出于孔子的孙子自思之手。《孟子》出自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的老师是自思,经典之间是千丝万缕之间的关系,这些精华需要接触、渗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收到熏陶、得到教育、获得知识。正如怀特海说:“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那么道德教育就无从谈起。”,“在古典文化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对语言全面而透彻的学习,来发展我们在逻辑、哲学、历史、文学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心智”。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更能丰富,更能体现在教育中的作用。现在的语文教材也在完善和引导,比如,今年的八下教材中的名著阅读原来的《傅雷家书》更换为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内容从《说文解字》开始,然后是四书五经,即使学生不能细致阅读,但让学生通过了解经典,吸引学生去读经典,来显示古典文学在教育中的作用,记得周校长建议大家读《论语》,无异不是对经典的重视。可见,古典文学在我们国家自上而下的重视,也希望我们所有老师引导学生对古典文学重视并学习,使我们的古典文学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