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传真

思维导学|《中国教师报》刊发平外课改经验:让课堂成为思维增量的场域

作者:褚清源     发布日期:2024-06-20 15:26:13

1.jpg

2020年开始,郑州外国语学校平原校区(平原外国语学校)引入思维导学。四年来,在周剑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高考、中考质量有了明显跃升,名列前茅。今天的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在发现课堂改革样本专栏,整版介绍该校的经验,并配发主编采访手记,对该校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报道。

2.jpg

平原外国语学校让课堂成为思维增量的场域

《中国教师报》记者  褚清源

那天听完一节课后,五六名学生留下来与记者座谈。话题从刚刚结束的一堂课开始,在描述理想课堂的样子中结束。

“挑战权威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权威。”

“慢即是快,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不做‘小镇做题家’,我们要学习‘专家思维’。”

“我们从做题人成了出题人,还可以参与老师的评课,我们要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好课堂是孔子与他的弟子智慧对话的样子。”

这样的座谈显然是一种高峰体验。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总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也拼出了他们理解的好课堂的画像。

记者走进的是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外国语学校(郑州外国语学校平原校区),这所初中走过9年、高中只有6年办学历史的完全中学,课堂改革已经完成了一次落地转化、两次迭代升级。

一、思悟课堂  放大学生独立思考

从郑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到平原校区担任校长,尽管有郑外集团校“六统一制度”和“三共享原则”的支持,即坚持教学安排统一、教学评价统一、质量分析统一、校本教研统一、教育科研统一、质量考核统一,遵循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质师资队伍共享、优质科研成果共享,但周剑深知摆在发展面前的问题相当棘手。

社会对这所学校期望值很高。建校之初,这里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不足30岁,用周剑的话说“除了缺乏经验,其他都不缺”。

新建学校有劣势,也有优势,在周剑看来,优势就是没有包袱。新教师多,只有在课堂上寻求突破,才能抓住“牛鼻子”,这既能保障教学质量,也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于是,他们把抓教学和抓成长两件事变成一件事来抓,课堂改革成为这所新建学校起步的基点。

2010年,周剑还在郑州外国语学校做教务主任时,他受时任校长毛杰的委托曾做过一次学生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希望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来自学生的反馈尽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明显是共识,那就是课堂中教师的讲授太多。讲得太多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得不到保证,还会影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最终基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活学生思维这一追求,郑州外国语学校确立了“思悟课堂”体系。其基本流程是“自思自悟—展思纠悟—促思助悟—反思明悟”。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思悟课堂严格控制教师每节课的讲授时间,给学生留出充分自学、练习、反思、整理的时间。思悟课堂突出了学习的本质、瞄准学习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要素,重点关注了学生思的问题、思的机会、思的状态、思的经历、思的方法、思的习惯、思的效果,让学生的思考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为了“让一个人摆脱对另一个人的依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尽快“独立”,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周剑看来,“独立”的标志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达到自解自悟。

为了让思悟课堂快速落地,学校一方面组织专题培训,一方面通过举行思悟课堂论文大赛和教学设计大赛,引导教师把理念和理论学习逐步转化为常态下的自觉行动。

问题总是与改革相伴而生的。面对清一色的新教师,他们借助思悟课堂这一拐杖渐渐让课堂从无序走向了有序,但与期待的课堂样态和教学效果还相去甚远。通过问题梳理他们发现,思悟课堂的“形”有了,但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少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质疑,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实践策略模糊、思维力提升不够、观课评价不具体等问题。他们不断自我追问:思悟课堂承载的核心理念到底落实了多少?需要锁定哪些问题加以突破?最终他们把问题聚焦在了“浅表学习和思维进阶”上;学生学习中的“潜意识”明显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显现不够;许多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很少关注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是怎么思考的、思考到什么程度。

于是,周剑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思悟课堂落地后的第一次迭代。

二、思维导学,继续向思维深处掘进

周剑至今还记得,5年前在深圳的一次会议上,他遇见了时任清华大学附中校长助理房超平。房超平在这次会议上分享了他的“思维导学”课改成果,其中很多做法都直击了周剑在课堂改革中遇到的困惑。

两个人的一番促膝长谈,让同样关注思维提升的思维导学与思悟课堂链接在了一起。思维导学强调目标导航,要求目标能“说得清、看得见、摸得着、有层次、有挑战、有激励”,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跳起来能够摘得到的‘桃子’”。它同时强调整体学习和关联学习。按照房超平的解读,整体学习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单元(章节、模块)的整体学习、基于概念体系的整体学习和基于现象理解的整体学习。这种“编织知识的大框架”“先见森林再识树木,先建构房子主体,再考虑房子局部装修,先建立知识的整体框架,再聚焦关键问题”的整体学习,与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围绕一个个具体知识点展开的教学相比,更容易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对知识点的整体感知,实现书本“由厚变薄”。而关联学习则建立起新知与旧知、概念与概念、知识与知识、理想与现实、本学科与他学科、你和我、大家与彼此、现实与未来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网络,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高质量的学习背后,一定站着优秀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好课是学生学出来的,也是教师设计出来的!”周剑一直信奉“课比天大”。重视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也要关注教师的“教”。这一时期,学校组织学科组分课型研讨本学科“单元建构课”“概念课”“习题课”“单元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以及“语文读写结合课”“英语词汇课”“英语读写结合课”“理科实验课”等课型。

这些成果的研发得益于学校跨学科和跨学段听评课制度的建立。校长助理李晖告诉记者,学校以“课堂观摩”为抓手,由教务部门组织定期开展初高中学段联合教研,探索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教师在一起,围绕拟定主题进行讨论,厘清初高中学段学科教学目标任务、大概念问题、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认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差异及对策等。

与跨学段教研相呼应的是跨学科教研。过去的跨学科教研是教务部门组织的学科组长教学研讨会、质量分析会。如今的跨学科教研让文科教师听理科教师的课,尝试运用理科思维教文科,让理科教师听听文科教师的课,在理科教学中利于培养发散思维、凝练学科情感价值等。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跨学科观课研讨,每周全体中层干部听3节课,然后从不同视角评课,这些都给教师提供了成长平台。语文教师赵先峰观了一堂英语课后说:这样的跨学科观课“别有洞天”,让我这个语文老师眼界大开。

真正让教师看见变化的是来自学生的课后反馈。过去的课后反馈大多是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如今,每节课后教师会随机找3名不同层次学生,让学生就“这节课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这节课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如果想让这节课更好,你会给老师提哪些改进建议”等三方面参与到课堂评价中,这已经成为一种教研制度。这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极大激发了教研活力和课改活力。

三、“5C课堂”,让课堂再开放些

这是一堂由学生全程主持的历史课。围绕洋务运动,高一(1)班学生以“课堂上的百家讲坛”形式展开学习。

5个小组的组名就颇有创意,分别是“人民当家作组、有请下一组、风雨无组、皇亲贵组、骑士与公组”。这节课既彰显了历史课的魅力,也展示了学生搜集史料的学习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节课“质疑环节”最激烈,“展讲环节”最精彩。

“人民当家作组”以“剧本杀”的形式,“风雨无组”则通过穿越的方式还原了一段历史。每一个小组都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历史学习,表达各自的立场和观点。

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风雨无组”孙振博的一番反思赢得了同学和听课教师的掌声。他说:“为什么我会认为李鸿章是千古罪人?明明之前我从未具体了解过他,只是以前刷到过相关视频!为什么我未经思考就盲目跟风,草率地贴上这样的标签?这个扁平的标签真的能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吗?李鸿章尚且有标签,那些没有标签、被人遗忘的小人物呢?我们似乎只将历史当成一个静态观察的对象,而不知道历史中的每一个人物也曾迷茫过、绝望过、拼搏过、呐喊过。”

这堂课结束,执教教师贺鹏丽说:学生的表现超乎想象,从抛出问题到今天上课,他们一共准备了9天。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学生有时候晚上11:30还跟我讨论其中的细节。“其实,今天的展讲只是结果,学习早已在这堂课开始之前发生过了”。

课后座谈中,学生黄思远说,他们做的第一版课件只是知识的填充,然后又推倒重来,一共做了三个版本。与他一样,刘茜最初接到任务都是懵的,她说他们小组的伙伴都不知道怎么呈现,是展示历史的厚重感还是轻松幽默,会不会失真,“但最终我们选择了后者”。谈到这样的课堂,郭佳荣说:我们是在换一种方式学习历史、讲解历史,在这样的学习中让我认识到,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轻易下一个结论。

这节长课时的历史课,时长一个半小时。作为思维导学的升级版,这样的课堂被称为“5C课堂”。所谓5C,即沟通-Communicaton、协作-Collaboration、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创造力-Creativity、复杂问题解决-Complex Problem Solving等5个关键能力的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大写。5C课堂是由学生主持的学科活动,属于长程学习,9大学科都有,每学期1—2次,围绕单元设计大问题,让学生带着研究的思维投身学习。

“这样的课堂是对常态课的有益补充。依托5C课堂,我们是为了进一步解放——既解放教师,也解放学生,发现学生的更多可能性。”周剑说,这样的课堂更开放、更综合,一旦让学生成为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整理思维路径、多种形式呈现思考成果,那么思维过程则更加清晰、更有条理,课堂生成也更多。

“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精彩。”英语教师贾培培说,“挑战的忐忑、团队协作的感动、创造的惊喜、未尽的遗憾都将成为师生未来教与学的宝贵经验。”

5C课堂意味着课堂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型。“课堂不能只为考试而存在,成为训练知识的场域,它还要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周剑说。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师报》2024年6月19日现代课堂周刊头版头条)

3.jpg

主编手记:改造局限性  创造可能性

褚清源

一天,校长周剑刚推开办公室的门,就看到地上有一封信。这是一名高三学生写来的信,信中直言,高三的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依然过多,学生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不足,与学校的“思悟课堂”理念背道而驰。建议老师能在课堂上进一步放手。

收到这封学生来信的那一刻,周剑便再次加固了一个认识:学生是课改最大的支持者。一路走来,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让学生作为课堂改革的建设者,学校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样的努力。

课堂改革从来不是由A到B线性演进的,也不是“一试就灵”,一改革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周剑深知,改革不可能速成,它是渐变的,而非突变的。改革也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一定程度上说,坚持课改比启动课改更难。

尽管有困惑,有反复,但在周剑这里,问题才是课改的朋友。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可能避免在既有的困境中渐行渐远;只有不断发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去改造局限性,才能创造可能性;只有当变自身的局限性为可能性的时候,课改的道路才会更加广阔。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宝新在调研了该校的课改经验后认为,该校走出了一条理念开路、教研探路、范例引路的系统化课改之路,走出了一条专家引领、教师为本、学生主体的共同体协同改革之路,走出了一条跨学段、跨学科整体联动的“大课改”之路。这一评价很中肯。一所学校的领导团队只有站在更高处审视,才能走出这样的“大课改”之路。

9年来,思悟课堂经历了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教师教学实现了从“重知识”到“重素养”的转变,学生学习实现了从“重学会”到“重会学”的转变。一路走来,从思维导学到“5C课堂”,学校课堂改革的方向始终没变,那就是“为思维而教,为素养而育”。如果说思维导学是思悟课堂深化的推进器,是解决教学难题的催化剂,那么5C课堂则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鸿沟。在5C课堂上,教师成了编剧和导演角色,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显然这样更加开放的课堂释放了学生学习的创造之美。

5C课堂给教师带来诸多惊喜之外,当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当课堂开放之后,来自学生的质疑、追问,教师是否能接得住,这既是对教师知识储备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是否敢于示弱的考验。萧伯纳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这可以作为5C课堂下教师直面挑战的态度。

“尽管我们在努力开放课堂,但一旦进入日常课堂,都会被枯燥的知识、严肃的答案所围困。”周剑说,“5C课堂让教和学更开放,我们也是在用5C课堂对冲那些还不敢放手的课堂,给学生拓展更大的自由度的同时,确保课改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变革是一项常变常新的旅程。周剑说,当下课堂改革新的拐点已经到了,那就是数字化时代,课堂教学必然迎来一场新的变革。

周剑坦言,他的团队已经准备好了!

这样的底气和勇气便来自课改的馈赠。